高校科技创新这十年:聚力基础研究 打造国之重(2)

来源:中国科技翻译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7-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清华大学与浙江省共建长三角研究院,并以此为引领累计建设重大科研平台、创新创业平台50余个,引进培育海外高层次人才1000余人,孵化培育科技企业

清华大学与浙江省共建长三角研究院,并以此为引领累计建设重大科研平台、创新创业平台50余个,引进培育海外高层次人才1000余人,孵化培育科技企业2700余家;华中农业大学牵头开发了当前唯一可处理百万级群体、兼具基因组选择和精准选配功能的猪基因组选配软件,选育了“高繁”“快长”瘦肉猪新品系11个,优秀基因年覆盖商品猪超1亿头;南京农业大学发掘水稻抗条纹叶枯病优异种质和基因,构建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培育系列抗病新品种,从根本上控制了长江流域条纹叶枯病的危害。服务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主动融入区域创新发展战略,通过人工智能、碳中和、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区块链等多个科技创新专项行动计划,高校用卓越创新成果书写科技报国的优秀答卷。

基础研究成果的取得离不开高校创新资源的集聚。雷朝滋介绍,十年来高校不断加强创新平台体系建设,高校牵头建设了60%以上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30%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主动布局建设了25个前沿科学中心、14个集成攻关大平台、38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系统布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超过1500个。此外,高校牵头建设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台站等支撑类重大平台,初步形成了层次清晰、布局合理、支撑有效的科研平台体系。

“十年来,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在基础前沿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产出了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对接国家战略、国家需求更加紧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关键动能。”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瞿振元分析,“一是更加突出‘国家使命',强化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建设重大科研平台,解决国家急需的‘卡脖子'问题。二是更加突出‘主动服务',组织引导高校从行业产业实际需求中凝练科学问题,采取灵活深入的合作方式,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

“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大学在这两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表示,十年来,高校获得了全部10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的6项、全部自然科学奖中的67%,是名副其实的基础研究主力军。

直面重大需求,聚力打造国之重器

“近年来,北大着力引导学者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学校多个团队在石墨烯材料制备、光电器件装置、氮化镓半导体、高端医疗装备、麦类和蔬果生物育种、数字经济等领域瞄准国家需求推动创新型研究。梅宏院士团队在大数据融合的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发明了‘颠覆式'的黑盒互操作技术;高文院士团队在超高清视频编解码领域建立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北京大学副校长孙庆伟说。

“十年来,高校坚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上全力攻坚,聚力打造国之重器。十年来,高校获得了全部1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中的10项、全部技术发明奖中的72%,并获得了两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成为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雷朝滋介绍。

北京大学探索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和评估机制,建立了教研系列、专职研究系列、专职教学系列分类评价和晋升的人才工作体系;清华大学制定《关于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起教师双聘、研究生培养、知识产权归属和权益分配等机制……瞿振元表示,十年来通过科技评价、成果转化等改革的推动,引导科研人员的价值追求,建立适应新阶段新要求的高校创新文化,求真务实的创新生态逐渐营造起来。

文章来源:《中国科技翻译》 网址: http://www.zgkjfyzz.cn/zonghexinwen/2022/0720/916.html



上一篇:内核有新意,科技显诚意,几何E诠释纯电SUV不一
下一篇:小牛翻译团队收到一封来自科技部科技冬奥领导

中国科技翻译投稿 | 中国科技翻译编辑部| 中国科技翻译版面费 | 中国科技翻译论文发表 | 中国科技翻译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科技翻译》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